为寻找“世界上最好的教育”,青苗国际双语学校带娃走遍世界
来源:雅学教育招生网
时间:2022-01-27 14:52:47
玲珑妈妈每个假期都会带娃
去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校,
用一到两周的时间
让孩子深入体验当地的课堂。
曾带玲珑去新西兰小学体验“插班生”,
曾去芬兰赫尔辛基寻找“世界上最好的教育”,
还曾为了和玲珑讨论和理解“新疆棉”事件
去新疆实地了解棉花的种植和采收过程......
对于一位如此执着于对教育的观察与思考,
愿意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妈妈来说,
她心目中理想的教育又是何种模样?
我们一起走近青苗国际双语学校
常营校区的家长玲珑妈妈。
01
请问您认为家庭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呢?
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玲珑妈妈:作为家长和过来人,我认为很难再用经验传授这种方式进行家庭教育,因为现在时代变化特别快,这种方式可能会是过时的。所以,我认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共同成长——孩子和家长在一个场景中,在一个家庭里共同提高。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基于同一个理念的教学计划,二者有部分重合,相辅相成。学校从这一份理念出发,给孩子提供专业的学术和理念的对接;家长则是从生活、社会层面培养孩子的价值观、习惯、意识等。
02
您追求的亲子关系是怎样的呢?
您和玲珑爸爸在教育角色上是怎样分工的呢?
玲珑妈妈:我觉得是“同学”的关系。我在家里放了一个特别大的书桌,孩子和爸爸分别坐在我的两边,就像同桌一样,我们学自己领域的东西,但是也会有交流。我能从孩子这边吸取很多新的能量和方式,比如孩子在青苗学到的IB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我经常从她这边借鉴一些东西。
除此之外,因为之前带孩子去新西兰和芬兰参加过短期的插班学习,让我学到了国外对孩子边界感的培育。所以,我会给孩子一个框,告诉她,这是我的底线或者边界,你在这个边界里是充分自由的,也是被尊重的,但是你不能跨出这个边界,如果跨出,我会非常严格地告诉你,你必须得改。
关于我和玲珑爸爸的分工,我们俩在教育理念上会有很多碰撞,但我们会基于具体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然后得出结论,并告诉玲珑,爸爸是这样想的,妈妈是这样想的,但是你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我们给孩子营造的就是这样一种比较开放的状态。
03
您为孩子选择国际教育的原因是什么呢?您在择校时最看重的因素有哪些?青苗常营是怎样满足您对孩子的教育追求的呢?
玲珑妈妈:虽然我觉得国际教育和公立教育到最后会是一个趋同的状态,但是就目前而言,它们还是有区别的。在选择学校时,我听到很多声音,比如:你是不是要让孩子学英文?你是不是想让孩子赶快出国?其实这些都不是我特别考虑的点。对我来说,尊重学生个体、开放的学习态度,对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是现阶段我选择国际教育的一个大的标准。
在选择学校时,我认为适合的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对教育的期待是什么,然后再去选跟自己预期对口的学校。我本来想做一个全球教育探讨,虽然疫情让我的计划暂停了,但在切实体验过国内外的一些教育后,我反而觉得青苗常营校区对我的大部分期待都能满足:不仅学术扎实,理念先进,老师和孩子的关系、和家长的关系都比较融洽。另外,也是因为我看重它是中英文并重的,它不会把中文的基础给丢掉。
04
青苗常营在“课程融合”上给您带来怎样的感受呢?您从中有没有获得教育理念或者认知上的更新呢?
玲珑妈妈:关于课程融合我和学校IB协调员老师聊过很多次,校长也有邀请家长去学校了解他们的课程,包括参与老师的备课会。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外方IB协调员在备课会上一直跟老师们强调:你即使知道答案,都不要告诉孩子,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因为这句话重复了好多次,几乎已经印在我心里了。
现在在家里,即使我知道答案,我都会对孩子说,你自己去想它可能是怎么样的。不管从学术方面,还是习惯方面,我都让孩子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寻找答案,因为我觉得,你直接告诉她,她是没有感知的,然后让她自己去想,这个过程对她来说是非常受益的。
05
您有没有体验过“走进课堂”?
您觉得青苗的课堂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玲珑妈妈:上学期时,我有跟过五年级一个阶段的第一节课,挺让我震惊的。课堂不是那种传统的上课模式,而是像《王牌对王牌》节目一样,整个课堂氛围特别像一场PK。
老师先让孩子们通过类似石头剪刀布的小游戏进行分组,之后每个人抽到一块背面写着字的牌子,翻开后是一个主题,比如“信仰”,就让孩子开始做蜘蛛图,把脑海里有关信仰的内容都写上,写完后让每个小组代表进行分享,为什么写这些内容,这些内容之间有什么关系,最后把所有图都摆在一起。整个脉络大概就是这样,但中途会有特别多有意思的事情,包括孩子们写的内容也都特别有意思。
对于这种课堂,首先孩子们特别喜欢,而且完全不可能走神;然后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思维特别开阔。当时看完这节课后,我就觉得孩子能以这种方式学习真的特别幸福。
06
您认为孩子的分数和成长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您是怎样通过学校去了解孩子的成长进程的呢?
玲珑妈妈:我认为成长是包含分数的。如果孩子在全人教育下成长,每项都能做得很好,那她的分数不可能不好。从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来看,我觉得分数和成长本来就是一件事,只是一个经历阶段而已。
在学校,每周都有考试,老师会给孩子精确到分数。比如,老师在日常作业上如果给孩子写个“优”,同时也会在括号里写一个分数,分数就代表了孩子存在的问题,比如书写不工整扣掉几分。老师会给我一个非常量化的孩子状态。
其实,我觉得这个分数高低都无所谓,但是能够发现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我就通过这个状态告诉孩子,老师是在告诉你哪个地方不足,你可以在下一次去优化它。这一点是我觉得青苗常营做得特别好的地方。家长每天都会收到一个特别及时的结果反馈,不会说不知道孩子在干什么。
07
您认为孩子在青苗常营发生的最大改变是什么?
玲珑妈妈:玲珑比以前更开朗了,愿意说“不”,而且这个“不”是有理由的。她不会追随“我要当一个优秀的孩子,我需要去干什么”这种主流价值观,而是会去问自己,这个适不适合自己。
比如,刚上一年级时,她选择不参加学校的合唱团,并表示她想做个安静的孩子;到了二年级,她的想法改变了,就去参加了合唱团。
还比如,她说她挺喜欢击剑的,但是她不和老师说,给我的理由是,“第一就是因为每天都要训练,我可能保证不了时间;第二就是我觉得我的综合素质没有那么强,所以我想让你带我去跑步,然后去做一些基础体能的训练,等到体能强了,我再去跟老师说也许会更好”。我非常支持她的想法,就告诉她“你自己觉得安排好了就好”。我就发现她的逻辑性变得非常强。
08
您认为在国际学校环境中,应如何在不同阶段跟孩子沟通,才能既保护孩子的个性,又正确地引导孩子呢?
玲珑妈妈:首先,我认为要和孩子是平等的关系,她才会愿意跟你分享。如果你一直高高在上,她就会把一些东西藏在心里,选择不告诉你或者告诉她的同学之类的。然后,当她说出来,要给她充分的尊重,不要“一刀切”地去否决。
在引导时,如果她跟我有不同的想法,我会让她说出她的理由。她会去想自己这个理由是不是完全对,或者她可能在自己分析时,或者在努力说服我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的理由好像不太成立。总之需要让她自己去发现。就像老师说的,你可能会觉得是No,但是你不要告诉孩子,如果孩子自己能发现是最好的;如果实在不能或者真的是原则性的问题,还是要跟孩子及时提出来。这个问题还是需要不断探索,可能会遇到很多挑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09
您是怎样帮助孩子去探索兴趣的呢?
您希望孩子参加什么样的课外活动呢?
玲珑妈妈:首先是给她发言的机会,然后当你发现她可能的兴趣点后,不管是从引导还是资源方面都充分支持她,鼓励她去继续探索,即使她后面没兴趣了也没关系,因为这个探索的过程很有意义。比如,她之前特别喜欢天文,她就用橡皮泥捏了很多星球,录了一个半个多小时的视频去讲每一个星球是什么;我觉得她可能喜欢这件事,就为她找了天文老师,给她做天文方面的一些指导,还带她去天文馆。后来她兴趣点不在这儿了,变成自然灾害了,我就支持她去探索自然灾害。而天文和气象其实也是密切相关的,她会有找到联系互相促进的时候。
所以在课外活动上,我会让她基于自己的性格去挑选,同时希望她所参与的活动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在她整个认知构架中的,这样能避免碎片化,避免最后变成一盘散沙的学习。比如她最近对台风感兴趣,我可能会想让她参加类似于演讲的活动,她就可以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有条理地输出,让所学发挥最大的效用。当然,这只是从我的层面上去想,孩子可能只是觉得哪个好玩就学哪个,所以我们会沟通,然后做取舍。
10
您认为旅行对孩子的整个成长,
包括学习层面有怎样的帮助呢?
玲珑妈妈:从短期看,可能帮助不大,甚至可能会打乱一些学习节奏;但是如果长期坚持下来,会在融合方面有一定帮助,旅行能让她有更多实际的真实场景去运用所学。比如上学期,她在自然灾害的探究主题课上选了台风项目去做调研;在项目快结束时,正好五一,我就带她去了温州,刚好遇到台风,她就很兴奋,想多待两天感受台风,我告诉她危险性,她就在网上找到温州台风网,每天监测,和我分享了很多专业术语,她也很有成就感。然后我带她去了气象局,让她自己跟气象专家去了解台风的预报。到了十一,我又带她去了海南,再次遭遇台风,她就一边做预判,一边把之前学到的知识,包括从气象局学到的都运用过来,帮我们决定是否换酒店、改机票。我就很满意她这个状态,学完立马就能用,同时能知道自己还要去学什么,这样就形成一个大的闭环。
11
对孩子而言,您认为她未来应具备哪些能力或素养呢?对您而言,您觉得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哪方面能力,去做一个比较优秀的国际学校孩子的家长呢?
12
您是如何理解“家校共育”这个概念的呢?您对青苗的“家校关系”工作有何感受?有没有让您最有感触的体验?
玲珑妈妈:我认为“家校共育”的基础是,家长和学校持有相同的价值观和理念。如果家长选择了一所学校并认为它是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那就应该和学校保持“统一战线”,给予学校充分的认同、信任和理解;同时,和学校保持充分的沟通。
我很喜欢青苗的这方面工作,比如,学校经常举办家长工作坊、心理读书会,让家长参与咖啡角的运营等,给家长提供充分的机会,让家长能够非常近距离地看到学校的运作模式、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状态等。然后,在充分理解和沟通的基础上,家长可以积极配合老师,及时跟老师沟通遇到的问题或困惑,这是我认为的“家校共育”比较理想的状态。
在参与“家校共育”之前,作为家长,如果在远离学校氛围、不了解学校的情况下可能有一些焦虑:老师是怎么教孩子的,孩子会有怎样的反馈等。然而,当我来到学校时,我看到很多暖心的画面,比如:有位外教老师每次跟孩子说话时都会蹲下,跟孩子处于一个水平线,让我感到孩子是被充分尊重的。还有一次,我看到校长叫住一个从她身边经过的孩子,给她梳辫子,这让我感受到青苗特别紧密、亲切的师生关系。这一点也是我参与到学校后获得的最大的定心丸,让我觉得:孩子在这,我就放心,也打消了很多焦虑。
13
除了阅读,您还会通过什么途径去提升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或去优化对孩子的培养方式呢?
玲珑妈妈:我经常来学校,比如通过参与运营学校的咖啡角,就能看到学校很多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我还跟老师聊天,去学习他们从一个理念到落地的过程。我还会在网上查看相关资料,或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去组织一些教育类的活动,还会以采访的形式去向各个地方的国际教育老师学习。具体来说,如果没有疫情,我一直都特别想做两件事:一是全球教育体验,每个假期带孩子去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校去体验,用一到两周的时间让孩子深入课堂;二是基于目的地的深度探访,采用IB的研究探讨框架,带孩子深入一个地方去做探究式学习。目前,我们已经以这种方式去过芬兰、新西兰、国内的桂林、温州、新疆等。
举其中一个例子来说,我带孩子在暑假去了新疆,做了一套活动方案,我们去了棉田,让孩子观察棉花的生长状态,还采访了当地棉农,去了解棉花的种植和采收过程;回来后,我和其他家长办了一次辩论会,将10个四年级左右的孩子分成不同角色,包括棉花组织、棉农、采购者,外国企业、民族企业等,让孩子们从不同角度去讨论和理解当时的“新疆棉”事件,最后得出一些比较立体的结论。孩子们表现特别好,完全超出我的预期。这种有家长参与的基于真实场景的沉浸式探究学习对我和孩子都有很大的提升,对社会也可能产生小小的价值;孩子们可以特别深刻地、全方位地、积极地去理解事情,家长们可能会对教育有新的认识,就是我认为特别有意义的事。
14
您认为家长可以为由学校、家长、学生共同组成的这个社区做些什么贡献呢?
玲珑妈妈:我觉得首先是信任。家长应该多多告诉学校他们想要什么,学校也可以多和家长沟通,这个基础战线一定要牢固。这样学校和家长就可以共同努力,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的学习成长来集思广益。比如说,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从学校的角度,老师会给孩子们布置阅读任务,举办阅读周等主题活动。家长也能参与进来,在图书馆组织家长读书会,甚至可以邀请出版社来给孩子们做主题书单推荐,让孩子们自己选书。当然,学校也有这方面的功能,青苗常营就做得特别好。之前我跟校长提到故宫,校长很快就安排这方面的专家老师去给孩子们做讲解。最近我咨询体育老师关于孩子跑步的事情,老师就说可以帮我们预约一位国家田径队的运动员给孩子做指导。我就能感觉到,学校特别希望家长能提出自己的想法,也特别愿意去支持家长的想法。
结语
在以爱为核心的“家校共建”理念指引下,培养孩子去主动探索这个广袤的世界,发掘出自己与生俱来、独一无二的天赋,主动开拓自己未来的人生,是青苗也是玲珑妈妈的坚守。
更多北京国际学校资讯,可以到本网站查看!